曬雪囉~是的雪是可以曬的,而且是我們這裡春夏盛產的雪,別人的雪是天上飄,我家的雪是土裡藏。
看到這外國蕃薯,有恍然明白的感覺嗎,沒關係還在霧裡看雪,那我們藏寶圖繼續往下捲。
這個馬鈴薯大出的季節,絕對少不了會看到這樣的火犁金剛掛上特製的家私,在田野間出沒。
雖然不用挖馬鈴薯了,撿拾裝箱,還是需要不少的人力,雖然農業科技在進步,彎腰好像從來沒有從民民的身上擺脫過。
彎腰是一種謙虛的美德,這是說給讀冊人聽的,別說農人不願意,連身體的腰肢骨,也不想擁抱這樣的美德到終老阿。
有沒有覺得每個農家其實就是一個家庭加工廠,不能去市場拋頭露臉的馬鈴薯,就得自己撿回家消化。
台灣人不是那印度的咖哩肚,這些自家用的馬鈴薯就得想方設法,讓他延年益壽。
好了現在就可以開始說,從馬鈴薯到曬雪,這中間的魔法是怎麼變的。
先把馬鈴薯洗淨削皮,用這蘇果調理機,榨成液狀的渣末。
再用清水浸泡靜置沉澱,約濾過兩三回等這些清水沒那麼黃濁了,即可撈起曝曬。
這時候就是請太陽公公來照SPALIGHT了,家裡大大小小的托盤都得出動,不得推辭。
約曝曬個兩三個日頭,顆粒狀的馬鈴薯粉得用調羹背面磨細了,在曝曬一次徹底乾燥了,這馬鈴薯雪就大功告成了。
將將~這就是我家馬鈴薯雪的完成品了,這雪就是純天然全手工的太白粉,參些麵粉座古早味的麵疙瘩,可比純麵粉做的麵疙瘩要Q爹爹爹爹Qㄋ,等哪天少爺又想不開來上菜了,在PO來給大家眼睛粗雪嘿。
不過這麵疙瘩在我們家叫粿阿湯,很容易跟外頭的粿阿條搞混,也有其他地方的人管麵疙瘩叫麵稿,你們ㄋ,你們家鄉都怎麼叫這馬鈴薯雪做的麵疙瘩?